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动态 > 基层执法 正文

宜都市市场监管局:坚守高标准 紧盯高质量 铸就宜都经济高速发展“强引擎”

2024-01-19 来源:中国品牌质量网 阅读量:

  中国品牌与防伪杂志/中国品牌质量网讯   (本刊通讯员  宜都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   黄志华 )    2023年,宜都市坚持“质量引领发展”理念,紧盯宜都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持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坚定不移以质量促转型、以质量促发展。202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质量强省工作推进成效明显的地方”,化工园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被确认为省级服务站点,宜都东阳光化成箔有限公司荣获第五届“宜昌市三峡质量奖”,质量强市建设呈现基础设施厚积薄发、品牌示范多点发力、动能转换提档升级的良好态势。

  一、坚持统筹谋划、高水平推进

  始终把顶层设计作为质量强市工作谋篇布局的总抓手,坚持将质量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列入“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书记任第一主任、市长任主任,26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强市委员会,建立了市政府、主管部门和乡镇(街道)三级监管网络,确保质量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先后出台《宜都市创建全国质量强省示范市工作方案》《关于加强质量强市工作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宜都市质量工作考核办法》等系列文件,全面完善质量强市工作政策体系,推动质量强市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发展。连续13年将质量强市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和全市综合目标管理考评,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价值导向。

  二、坚持优化服务、高品质保障

  一是夯实基础强主体。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广泛开展质量攻关、质量改进工作,进一步强化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开展卓越绩效标准培训,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到企业授课,现场咨询指导,切实增强质量管理意识。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全方位提高检验检定能力,目前全市共有9家单位取得计量认证资质,可检验、检定5大类381个项目。建成“一站式”服务工作站,为1100多家企业提供“点单式”服务3500余次,解决质量技术难题72个。

  二是壮大队伍强支撑。先后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两江英才”工程打造县域人才发展生态标杆的实施意见(试行)》《宜都市“人才贷”管理办法》《宜都市助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7条激励措施》,每年拿出1.5亿-2亿元,最大限度为城市留人、为企业留才、为社会留量。全面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强化质量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培训,近年来累计举办培训班10余次,培育出质量领军人才500余名、企业标准化人才320余人。

  三是扩大投入强扶持。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品牌经济的意见》《关于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宜都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十条政策》等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举措,率先在全省县市区中开展政府质量奖评定,奖励力度逐年增强、普惠广度全面提升。同时,将质量强市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累计在工程、环保、农业、食药监等领域投入资金942.14万元,兑现70家企业奖补资金共计592余万元。

  三、坚持成果转化、高效益运用

  一是品牌驱动添活力。坚持做大做强地方品牌与引进名优品牌两手抓,持续加强对创名优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增强“宜都创造”的市场竞争力。我市现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6家,7家企业上榜全省制造业民企百强,55家企业分别获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企业获宜昌市三峡质量奖,1家企业获宜昌市三峡质量奖提名。

  二是创新赋能增动力。充分发挥质量在“强链固链延链补链”行动中的能动作用,围绕全市支柱产业开展“质量问诊”,有力助推全市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目前我市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磷酸奥司他韦生产基地、全球唯一人工培植冬虫夏草基地、世界最大的人工养殖鲟鱼鱼子酱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宜红工夫茶”生产基地。

  三是标准引领强实力。深入实施“标准化+”行动,瞄准农业标准化、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经济产业园等方面持续发力,建立完善具有宜都特色的标准体系。今年我市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5个,企业标准制(修)订77个,工业企业标准覆盖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以柑桔产业为突破口,运用建立的标准体系,创建出3个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四、坚持系统治理、高标准保护

  一是加大执法力度。扎实开展“三品一特”安全专项整治和“铁拳”执法行动,排查化解风险隐患3789余个,查办行政案件281件,创新开展全省首例专利侵权纠纷线上口头审理,全年连续十年未发生质量安全事件。

  二是严格靶向检测。持续加大检测力度,全市工业产品、食品药品、农产品抽检年均合格率保持在98%、96%、99%;全市竣工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交工验收合格率达100%,竣工验收优良率达90%。

  三是强化宣传培训。深入开展市民质量讲堂、质量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户、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活动10余场次,参训人员达1000余人次,广大市民质量意识和质量自觉全面提高,社会共治格局逐步构建。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围绕省市局安排部署,狠抓产品、消费品、工程、服务质量,不断做大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助推“宜都制造”成为高质量代名词,为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作出新的贡献!

头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