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动态 > 基层执法 正文

披着豪华“外衣”的“伪酸奶”案件

2025-03-24 来源:中国品牌质量网 阅读量:

  中国品牌与防伪杂志/中国品牌质量网讯   (本刊通讯员  原创文章  巴州市场监督管理局  王志刚 )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的问题焦点,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虽已过去,但食品安全执法工作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保持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近期,在针对校园及医院周边食品经营场所的检查中,发现部分商家销售的标称“酸奶”的产品标签存在严重问题。这些产品披上了豪华的“外衣”,并大肆使用“酸奶”字样进行宣传,然而配料表却揭露了真相:其主要原料并非牛奶,而是水、白砂糖、食品添加剂及少量乳粉,此举严重误导了消费者,尤其是那些对食品安全辨别能力较弱的学生和病患群体。现就以“伪酸奶”为例分析如下:

  一、解剖豪华“外衣”,明晰法律责任边界。

  1.读懂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里的,“酸奶”的定义,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发酵乳》(GB 19302—2010)规定,酸奶是以生乳(牛乳、羊乳等)为原料,经杀菌、发酵后制成的pH值降低的乳制品,而在检查中发现的“伪酸奶”原料为乳粉,未经杀菌、发酵,实质是风味饮品、含乳饮料的产品。

  2.读懂食品标签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判断食品标签是否合规,判断食品标签是否合规时,应着重考虑其合规性、真实性及完整性三个关键维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必须真实准确,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且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生产经营者对其提供的标签、说明书的内容负责;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与其标签、说明书的内容不符的,不得上市销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对食品标签标识,规定了基本要求,其中第3.4条明确规定,食品标签必须真实、准确,禁止采用虚假、夸大其词或易导致消费者误解、具有欺骗性的文字、图形等手段进行介绍,同时也不得通过字号大小或色差等设计手法误导消费者。第3.5规定,不应直接或以暗示性的语言、图形、符号,误导消费者将购买的食品或食品的某一性质与另一产品混淆,通则第4.1.2食品名称的4.1.2.1规定,食品名称应在食品标签的醒目位置,清晰地标示反映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该标准4.1.2.3规定,为不使消费者误解或混淆食品的真实属性、物理状态或制作方法,可以在食品名称前或食品名称后附加相应的词或短语。《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3基本要求,第3.1规定,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标示的任何营养信息,应真实、客观,不得标示虚假信息,营养作用或其他作用。《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第五条、第六条规定:食品标识的内容应当真实准确、通俗易懂、科学合法,食品的名称应当标明食品的真实属性。

  具体到涉案“酸奶”,其生产原料均不是生乳,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发酵乳》(GB 19302—2010)规定,且在预包装食品标签中突出使用“酸奶”字样,来强调和介绍食品的属性,一是不能反映食品的真实属性,二是使消费者误解这个“酸奶”就是生乳做的,三是误导消费者将购买的由乳粉混合制作的“伪酸奶”混淆。

  二、法律定性分析

  涉案食品的名称不能反映食品的真实属性,使用能让消费者误解的文字、图片介绍食品,误导消费者将购买的食品或食品的某一性质与另一产品混淆。在案件讨论中部分执法人员认为:涉案食品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十三项,《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3.4、3.5、4.1.2.1,《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第六条第二款第四项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误导消费者的规定。本人认为:相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普通法,食品安全法是特别法,按照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原则,本案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就适用条款而言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一条规定,原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十三项就涉案产品是兜底条款,是普通条款,涉案产品通过“酸奶”等名称暗示产品性质,但实际成分与国家标准严重不符,构成典型的标签欺诈,其内在的违法行为在于通过虚假的标签误导消费者,使食品与标签内容严重不符,因此涉案产品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一条第三款的规定,并应依据该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进行处罚。

  乳制品标签违规问题不仅是法律问题,更关乎公共健康与市场公平。通过完善标准、严格执法、提升消费者鉴别能力,方能遏制行业乱象,保障“酸奶”等名称回归其营养本质,维护特殊消费群体的合法权益。

头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