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百姓关切 倡导添加剂减量——为这样的倡议点赞
本刊智库专家 康慨
近期,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向全省食品生产主体发出“减剂提质 匠心筑食”的食品添加剂减量减品种倡议书,如一缕清风拂过喧嚣的市场。这并非对食品工业根基的否定,而是在科学认知基础上,对百姓“舌尖上的焦虑”作出的真诚回应与主动担当,其平衡的智慧与务实的态度令人由衷赞叹。
科学认知是理性减量的前提:从“洪水猛兽”到“理性工具”
众所周知,食品添加剂绝非原罪,而是现代食品工业不可或缺的支柱。法规框架内的合理使用,确保了食品的安全、风味与长久保存,此基础不容动摇。想象一下,没有防腐剂,许多日常食品的保质期将大幅缩短,安全风险陡增;没有乳化剂,冰淇淋无法拥有顺滑口感;没有营养强化剂,许多基础营养素的补充也将困难重重。现代食品工业的丰富与便捷,离不开添加剂的科学应用。否则,人类社会食品供给绝不会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方便快捷。同样值得科普的是“复配”的智慧:不同添加剂的科学组合,可以更好发挥协同增效作用从而显著提升使用效果,在更低的总用量下实现目标。例如,特定抗氧化剂的复配,其效果可能远优于单一成分高剂量使用。减量倡议的精髓在于“去芜存菁”——削减不必要的、可替代的、仅为感官刺激服务的添加(如过度依赖合成色素追求鲜艳,或滥用甜味剂营造不自然的甜度),而非否定其科学价值本身。这是对技术应用的精准优化,而非全盘推翻。
“减剂提质”:回应时代强音,驱动产业跃升
当前百姓对健康与天然食品的向往日益高涨,更加追求美好生活。这份倡议正是对这样的民声向往的积极回应。它绝非空洞口号,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技术革新基础之上:现代生物保鲜技术(如天然抗菌肽、益生菌拮抗)、非热杀菌工艺(超高压、脉冲电场、冷等离子体)、膜分离提纯技术、微胶囊包埋技术等的不断成熟与成本优化,低温保鲜及冷链运输技术的极大普及更为减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此举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倒逼行业升级——企业需加强供应链管理(优选更高品质的原料,减少对后期添加剂修饰的依赖)、提升原料品质、优化加工工艺(如改进热加工方式减少美拉德反应有害物,同时降低对后期调香调色的需求),最终推动整个产业向更清洁、更高附加值方向跃迁。消费者信心增强后,市场也将迎来更健康的消费活力。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清洁标签”、“少添加”的产品支付溢价,这不仅提升了企业利润空间,也将激励更多企业投入研发,形成“减添提质-消费认可-行业升级”的良性循环。而不应成为“科技与狠活”的代名词。
“清洁标签”与“透明原料”:构建信任的实践基石
“减量减品种”的倡议,其生命力在于落地。“清洁标签”与“透明原料”正是将其具象化的关键实践。简化配料表(尽可能使用消费者熟悉、易于理解的成分)、减少人工合成添加剂、清晰标注成分来源——这些努力与倡议的核心目标高度契合。江苏企业若能率先拥抱“清洁标签”,将原料选择(如公开主要原料产地、等级)、工艺优化的努力(如说明采用了何种新型保鲜技术替代防腐剂)置于阳光之下,便能为消费者提供看得见、读得懂的安全感。例如,某调味品企业通过优化发酵工艺和原料配比,显著降低了增味剂和防腐剂的使用,并在标签上如实说明、清晰标注“不添加人工合成防腐剂XXX”,同时说明其采用的物理保鲜方法。这不仅是落实倡议的抓手,更将在江苏乃至全国掀起一场食品行业回归本真、重塑信任的“清新革命”。透明化实践还包括探索区块链等技术在供应链溯源中的应用,让“减”的过程和成果可验证、可追溯。
警惕矫枉过正:坚守科学的边界
在倡导减量的同时,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将“减量”异化为“零添加”的误导性营销。2024年个别地方不切实际的“零添加”倡导,实则是违背科学规律的哗众取宠。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最新《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规章的出台及新版GB7718标准的颁布,明确对“零添加”等不当标识说不,正是对市场乱象的强力纠偏。江苏的倡议可贵之处在于其“减量”而非“归零”的清醒定位,是在安全与健康之间寻找最优解的科学实践。必须认识到,某些情况下,科学合理使用添加剂是保障食品安全(如防止肉毒杆菌毒素产生)或满足特定人群营养需求(如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的必要手段。将“减量”等同于“零添加”,不仅不科学,还可能误导消费者,忽视真正需要关注的食品安全核心要素,并阻碍食品科技的进步。
为江苏这份立足科学、呼应民生、推动变革的倡议击节赞叹!它精准把握了食品工业发展的脉搏,以“减剂提质”的匠心回应了百姓对健康食品的深切期盼。这不仅是一纸文书,更是吹响了一场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消费者信任为目标、以产业升级为路径的食品行业深刻变革的号角。期待这一缕源自江苏的“清新之风”,能真正吹入企业车间,吹向百姓餐桌,吹遍神州大地,让安全、健康、透明的食品成为行业主旋律,共同筑就“舌尖上的美好生活”坚固基石。当“减剂”成为共识,“提质”成为追求,“匠心”成为底色,中国食品工业必将迎来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更值得信赖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