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集团“黑科技”亮相2021年服贸会
核电预埋件焊接机器人、移动式高精度测量机器人、智能装配造桥机、钢结构智慧平台、智慧工地系统、吉林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场VR体验……9月3日,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京开幕。中建集团携一大批建筑“黑科技”亮相首钢园区建筑服务专题版块。展区总面积超1000平米,全景展示公司在绿色建筑技术、智能装备、智慧工地管理、智能化集成系统等领域的技术实力与服务能力。
智慧建造让施工更简单
走进展区,一台外形酷似机械臂的“机器人”映入眼帘。预埋件焊接机器人由中建集团广西防城港核电二期项目团队研发。
在核反应堆建造过程中,预埋件达8万余个,焊接工作量巨大,且焊接型号不尽相同。应用这一机器人后,焊接工作即可快速展开。“相比人工焊接,施工人员仅需根据不同焊接型号调整机器人工作台,即可自动化作业,保证焊接质量的同时,工作效率提升3倍。”中建二局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胡立新介绍道。
作为服务大型市政桥梁建设的智能化施工机械,IABM智能装配造桥机首次实现了工厂预制的立柱、盖梁和箱梁在现场一体化安装,能够在30分钟之内架设好一片200吨重的盖梁,并且能够做到线上喂梁、线下提梁。通过智能一体化操作系统,可实现关键工序自动化,消除人工操作的误差,每公里架设施工可节省7天,大大提高安全性能和工效。
机器人作为先进智能技术,越来越多应用在建筑施工中。管道非开挖修复机器人如今已成为城市管道修复施工人员眼中的“宝贝”。无需开挖路面,配备高清旋转摄像头的检测机器人直接从地下管网进入指定管道,通过“CT”检查发现症结后,管道非开挖修复机器人携带专用修复喷涂材料进入,地面人员远程实时“上药”即可,效率提升近3倍,成本降低40%。智能测量机器人可基于BIM模型自动寻径,依据算法对施工现场进行高精度测量,根据开间、进深、层高、垂直度、平整度、阴阳角方正等测量结果自动生成报表,提高实测实量的精度和速度。
数字建造让管理更高效
从生产自动化到管理信息化的升级,是建筑业管理变革与创新的重要举措。
作为行业内最早引入BIM技术的公司,中建集团始终致力于数字化建造、智慧化运维。在展厅,中建八局研发的智慧运维系统成了一大亮点。
“BIM技术如同一个会学习的机器人,它可以把工程现场在计算机里全息展现出来,通过模拟和分析发现问题,减少返工次数,避免浪费,这为数字化智慧城市的实现提供最根本的基础。”展区解说员介绍道。与传统工程单纯运用BIM技术施工不同,这套智慧运维系统能将BIM运用到项目交付使用后的运维阶段,针对环境、能源、报警、消防、维修、保养等16项管理内容,研发项目级的运维管控平台,为实现绿色运营起到关键作用。
走进科技感十足的钢结构全生命周期数字信息化智慧平台,3D可视化功能界面演示吸引着游客驻足。“每个构件从制作、运输及安装过程,都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实现全过程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介绍道,“这在即将开园的北京环球度假区建设中得以广泛应用。”为建造度假区中最大的假山,项目利用计算机模拟控制和模块化施工,把3D模型导入软件,系统自动生成钢结构模型图。全自动机械设备根据图纸自动下料切割、人工焊接、单独编号后运往现场,通过智能模拟,优化出最佳模块化安装方案。一万根“量身定做”的钢构件安装,施工时间仅需原来的1/30。
自动识别和抓取工件,装配完成后,运用相机视觉、激光扫描识别焊缝,实现复杂图案焊接。在现场,许多观众围观机器人智能化装配+焊接工作站现场演示。这是国内首条重型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应用20余种关键技术装备,形成了包括智能下料中心在内的七大智能加工中心,以及钢结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机器人视觉识别智能焊接技术等12项核心制造技术,真正做到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
绿色建造让生活更低碳
绿色建造着眼于建筑全生命周期,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引领着建筑业未来发展方向。
在中建科工展区,一幢由玻璃和钢结构“骨骼”搭建起的中建科工大厦模型吸引了大家目光。大厦外立面采用全玻璃幕墙结构,确保室内自然采光效果,并使用固定遮阳和遮阳卷帘,减少室内眩光;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量占建筑总用电量的1.51%;内部设置二氧化碳控制系统,对人员密集区域进行空气调节,保障室内空气质量;采用综合节能的外围护结构措施和高效的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等,建筑总能耗降低27.94%。
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是绿色建筑的另一种形式。在中建一局展区现场,一扇硕大的被动式门窗展示了保温隔热施工工艺。门窗应用于北京实创医谷产业园东区项目,其中的15号科研楼是北京最大的在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单体。
负责人张代卿介绍,通过采用多种先进技术,项目较传统建筑节能80%以上。比如外墙保温材料,普通建筑厚度8至10厘米,我们能达到20多厘米。外窗采用特制的三层玻璃窗,三层玻璃相隔形成的两个密闭腔室内填充隔热效果好的惰性气体,从而有效阻隔室内和外界环境的热交换。利用高效新风技术,能够在改善空气的同时保持室内恒温,还能将室内温度维持在人体最适宜的18至24摄氏度之间,真正实现冬暖夏凉。
绿色办奥让奥运更美好
冰壶赛道展示、“水立方”模型、吉林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场VR体验……冬奥主题的展区显得异常火爆。中建集团共建设27个场馆及配套项目,包括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体育馆、冰立方、北京首都体育馆等4个竞赛场馆,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国家会议中心、延庆冬奥村、崇礼冰雪小镇等23个配套工程。在冬奥项目建造中,中建集团践行绿色办奥理念,巧用新工艺与场馆设施,极大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多个项目通过绿色建筑认证。
走进展区,不少游客戴着VR设备,正在互动体验滑雪运动。“这个VR体验,以吉林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场为现场背景,利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通过交互功能全真模拟,能身临其境体验冬奥运动员的滑雪训练,实现雪道滑雪的沉浸式体验。”展区工作人员介绍。在滑雪场建设过程中,项目积极践行绿色办奥理念,将节能环保理念充分融入建筑设计,使建筑与环境更好融合。室外雪道采用钢架架空结构,路面为草绿色沥青混凝土,柱身涂刷树纹图案,护栏种植绿色藤蔓植物,雪道半段设计涵洞路段,将线路与原有地势地貌有机结合,极大减少项目建设和使用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
除此之外,“冰立方”巧用膜结构,最大可能降低能耗,助力场馆实现冬季保温、夏季散热,可以节电30%以上;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屋面安装了600千瓦光伏发电系统,未来能实现年供电约70万千瓦时,可以满足冰上运动中心的部分用电需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工程(“冰坛”),拥有国内首个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冰场,采用两套单独的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碳排放趋近于零,还能减少中间换冷程序,提升能效40%,可实现冰壶场地与速滑场地之间自由转换,极大地提升了场馆的使用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