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居/日化 > 行业信息 正文

六大产业锻造“北京智造”金字招牌

2021-10-11 来源:北京日报 阅读量:

  汇聚全国70%的AI医疗企业,国内主要的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和策源地,形成了国内最完整的智能网联产业生态……过去5年,北京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等领域产业交出优异成绩单,而未来5年这六大产业将成为“北京智造”的金字招牌。

  北京市经信局日前介绍“十四五”时期推进“北京智造”的主要思路与举措。记者获悉,“十四五”时期,北京将聚焦高精尖产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绿色化,推动制造业企业逐步转型、梯次升级,建立引领全国、领先全球的智能制造标杆示范,培育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智能制造供给能力,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

智能网联车打造世界级创新策源地

  在北京,聚集着100余家优秀集成电路设计企业,12英寸芯片代工产能占全国一半以上,拥有国内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多的集成电路装备企业,众多系统整机与信息服务企业为集成电路产品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备受关注的集成电路产业正是北京“十四五”谋划做强的产业之一。根据规划,北京将以自主突破、协同发展为重点,重点布局经开区、海淀区、顺义区,构建集设计、制造、装备和材料于一体的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高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今后5年,北京市将坚持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方向,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做强“北京智造”产业群体。据了解,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将重点在海淀区、朝阳区、经开区,在新型显示、5G核心器件、北斗等领域,突出高端领域、关键环节,扶持壮大一批优质企业和产品;医药健康领域将在新型疫苗、下一代抗体药物、细胞和基因治疗、国产高端医疗设备方面构筑领先优势,北部地区重点布局昌平区、海淀区,南部地区重点布局大兴区、经开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将加速传统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转型,重点布局经开区和顺义、房山等区,培育完备的“网状生态”体系,持续扩大高端整车及配套零部件制造集群规模,建设世界级的智能网联汽车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孵化基地;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重点布局经开区和昌平、房山等区,聚焦发展智能机器人与自动化成套装备、智能专用设备、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等领域,以装备的智能化、高端化带动北京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布局昌平、房山、大兴等区,着力发展氢能、智能电网和先进储能、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智慧化节能环保综合服务等领域,打造绿色智慧能源产业集群。

2023年前打造100家智能工厂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愈发明显。

  “北京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只有在先进、前沿和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掌握科技创新的话语权,才能实现高产出高效益,才能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榜样,助力制造强国建设。”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要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将倒逼制造业加速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自2017年启动实施“智造100”工程以来,北京市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加速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0年,全市累计推动实施了近100个智能制造应用示范项目,打造形成了63个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带动一批关键智能部件、工业软件、装备和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实现突破,培育形成一批立足北京、服务全国的高水平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单项冠军企业。

  在“智造100”工程已有成果基础上,北京市经信局制定发布了《北京市“新智造100”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到2023年前,本市将力争打造10家世界顶级智慧工厂、100家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推动1000家企业升级;到2025年,基本实现规模以上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全覆盖,全市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万亿元。

1000家制造业企业智能化升级

  “新智造100”工程的重点任务包括,从应用侧提出“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从供给侧提出“提升智能制造供给能力”、从智能制造生态体系角度提出“打造智能制造万亿级产业集群”三大部分。

  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将推动“千”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开展核心价值环节、关键工艺与工序段、生产单元与产线、车间与工厂的持续改造,到“十四五”末基本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智能化升级的全覆盖;同时,促进小微制造业企业降本提效,支持小微企业设备联网上云、业务系统云端迁移,推动生产制造、运营管理数字化水平提升。

  “北京将做好统筹协调,加大资金支持、加强人才支撑、营造良好环境。”相关负责人介绍,尤其在加大资金支持方面,北京市将通过贷款贴息、达标奖励和支持第三方服务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化绿色化技改升级、智能化绿色化诊断评估服务。此外,加大智能制造领域紧缺急需的高技能类、专业服务类、经营管理类等人才引进力度;推进产教融合,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高技术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头条

推荐内容